美國舊金山灣區聚集了全美近24%的生物醫藥企業,對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起到巨大支撐和引領作用。這只是全球生物醫藥和生物技術產業呈現聚集發展態勢的一個縮影。
近日,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產業發展處副研究員濮潤在“生物技術大講堂”演講時透露,中心分別在2013年和2017年進行的兩次中國生物醫藥園區調研顯示,如同美國一樣,生物醫藥園區這種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已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不僅是技術、人才、資金加速向園區聚集,全國生物醫藥園區的發展也在向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聚集。
隨著國務院將生物醫藥產業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其發展重要依托的生物醫藥園區備受各地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聚集效應顯現,背后有哪些因素推動?在聚集發展的同時,如何避免“一哄而上”的發展“套路”,邁向規模發展?就此,記者展開采訪。
技術、人才、資金聚集 彰顯獨特優勢
“生物醫藥產業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和長周期的特征,決定了其聚集化發展的特性。以園區形式的聚集,可幫助生物醫藥企業快速獲取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從而促進其成長。”濮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生物醫藥園區在產業聚集的獨特優勢,不僅使園區內企業節約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并迅速推動產業發展。
美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在世界上已形成代際優勢,而產業集群是生物技術產業組織的主要形式。“美國產業集群包括幾大核心要素,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和大量的創新型企業,提供了充分的知識交換;有完善的風險投資網絡提供資金,形成了一批大型跨國企業作為龍頭支柱。”濮潤說,除此之外,聯邦政府也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并配套規范的立法以及充分的市場化,造就了美國生物技術產業遙遙領先的現狀。
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特性,2016年發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打造區域創新示范引領高地。2016年12月,科技部印發《“十三五”國家社會發展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指出,建設一批以生物醫藥為特色的專業園區和工業生物技術為特色的專業園區。
為持續全面了解我國生物醫藥技術及產業的發展狀況,在2013年和2017年開展《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發展情況調研》基礎上,中心近日已啟動2018年新一輪調研。負責調研的中心化學藥與醫療器械處處長華玉濤介紹,2013年調研中,共有108個園區參與,其中國家級園區為67家。2017年的調研只針對國家級高新區,157家高新區中有107家參與,對各園區的環境、產業、技術、龍頭和人才競爭力進行了系統評價。2017年調研顯示,107家園區對生物醫藥領域技術、資金、人才的聚集效應十分明顯。
三大產業集群崛起 園區發展表現不俗
華玉濤介紹,目前我國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三大集群園區在數量上高度集中(包含園區38個,占總園區數的36%),在空間上聯系緊密(分布在半徑200km范圍內),在質量上優勢明顯(排名前20的園區中有11個在三大集群內)。
“三個生物醫藥產業群園區,在企業數量、產值、從業人員數量、研發能力等指標上均遙遙領先于其他區域,初步形成了類似于美國舊金山灣區、波士頓地區的集群發展態勢。”濮潤表示,聚集效應對經濟發展已經起到支撐作用。一方面,生物醫藥產業成為高新區重要支柱產業,2016年樣本園區所有產業總產值為4.92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為1.03萬億,占到21%,作為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另一方面,產業的聚集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比如南京高新區、蘇州工業園、泰州醫藥城等園區促進了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2016年全省醫藥產業總產值4712.6億元,位居全國前三,化學藥制劑及醫療器械兩個子行業都位居全國第一。
調研還發現,部分地區生物醫藥園區布局合理,帶動區域經濟健康發展。華玉濤舉例說,近年來江蘇省將生物技術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分別在泰州、南京、蘇州、連云港、無錫等地建立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南京高新區在環境和技術方面有很強競爭力,泰州醫藥高新區在產業和人才方面優勢明顯。
部分地區難成規模 應避免重復和浪費
“2017年的調研數據顯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不平衡,不僅體現在園區個體差異上,發展良好的園區與發展較差的園區有很大差異;而且存在地域的不平衡,東部園區發展大體較好,中西部園區發展則相對緩慢,排名靠后。”華玉濤說,2013年調研中發現,國家級高新區和省級園區的發展也不平衡,從環境、產業、技術競爭力等方面來看,國家級園區的平均水平都高于省級園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不具備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條件的地區也將其作為發展重點,地方政府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但也時有違背市場原則的情況發生,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復和浪費。
“這些地區因技術、資金、人才的制約,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在短期內難見成效,長期看不具備競爭優勢,亟須進行戰略定位上的調整。”濮潤建議,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分工和定位,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良好的地區,要更加強調市場對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的配置作用;而政府主要負責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建立公平的市場秩序。對于生物醫藥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的部分地區,今后應結合地方實際抓大放小,促進園區的優勝劣汰,進一步加強產業聚集的效應。
至于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的整體發展,濮潤認為,要加強宏觀、專業化管理,發展專業化生物醫藥園區,并建立針對生物醫藥園區的評價機制。“園區內整體研發實力偏弱的情況不容忽視,要為中小企業的自主研發營造沒有后顧之憂的環境,比如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拓寬園區企業的融資渠道,助推園區內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等。”
“數”見產業規模迅速壯大
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迅速壯大,2016年產值達3.8萬億元,占GDP約5%,年復合增長率接近22%,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技術上,107家園區內有國家級工程中心69個,跨國企業研發中心49個,2016年申請專利20528項。資金上,園區承擔國家級和省級在研科技項目2344項,總經費達79.1億元,吸引創業投資1416.9億元,完成技術轉讓3646.9億元。”華玉濤說,聚集人才方面,園區匯聚了620名千人計劃歸國人員,71名百人計劃學者和57名長江學者。產值表現同樣不俗,2016年樣本園區生物醫藥產值達到1.03萬億,占到全國生物醫藥GDP的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