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藥行業發展概述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1-18 打印內容
日本政府從1988年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的針對醫保目錄品種的價格調整。涉及13000 多種藥物,次平均降幅超過6%。日本醫保控費效果明顯,制藥行業增長緩慢,但行業結構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降價極大壓制了仿制藥企業收入增速,甚至出現多年的負增長(1988-2000)。由于持續的降價,仿制藥企業毫無還手之力,遠遠落后于行平均的收入增速。收入增速受到降價壓制(1988-2000)。由于持續的降價,普藥價格非常低廉,這導致在2000年之前,日本普藥使用率很低,2000年初按數量計算的醫療機構普藥使用率僅為20%。這不符合高效的藥品結構。隨后日本政府把使用普藥替代昂貴的創新藥作為控制藥品支出的有效手段。并制定了仿制藥替代率提升目標的時間表,到目前仿制藥替代率已經達到68.8%,朝著2020年的80%目標進行。
創新藥價格的下降,抵消了需求的增長。因此創新藥企業在降價的壓力下,銷售收入的增速并沒有走出獨立走勢。降價過程中創新藥企業收入增長雖然受到影響,但從利潤角度看,由于創新企業能夠持續推出新產品,雖然老產品價格向下,但是相對高毛利品種的補充,導致企業的利潤率逐步提升。。創新型醫藥企業通過高毛利新藥策略,躲過了降價的壓力。但是當利潤率提高到一定層次后,也遭遇了利潤提升的天花板。迫使部分日本制藥企業開始走出國門,尋找更加豐厚利潤的市場,并迎來了新的增長。
5、行業變化趨勢試判
2015年以來新一輪的醫療改革政策的出臺正是改變藥品供給障礙,理順醫藥產業鏈。可以預期,仿制藥的供給將大幅增長,創新藥加速進入市場。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徑可以更好的理解國內政策由來、影響及走向。
美國是世界是最大的創新藥國家,有很多成功的先進經驗,而日本是我國近鄰,有著比較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行業特征。對比美國和日本的控費降價背景,美國是整體經濟下滑導致財政壓力大,日本則更多的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保收支壓力,日本加速老齡化的時期出現在1990-2010 的二十年間,日本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從不到9%上升至超過21%。老年人口的增加導致醫療需求的增加。而對于實行全民醫保的日本政府而言,醫療財政支出的壓力也增加。我國的控費背景與日本更加類似。同時當時日本醫藥行業存在的創新能力不強,國際化程度不高等特征與我國現階段醫藥行業也很相似。日本的經驗更加值得借鑒。
從國際經驗來看仿制藥降價是必然之路,只是美國用的是比較市場化的手段,增加仿制藥供給;日本則更多的是行政干預價格實現。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