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用藥的困境與自我救贖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3-21 打印內容
張善果:醫改的終極目標是“建立呈現一體化的醫療健康網絡”,當務之急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全民醫保的主要障礙是醫保基金缺口太大,為了放大醫保基金的效能,福澤更多的民眾,因而“4+7”應運而生。輔助用藥將來只有三個出路:1.作為治療用藥的聯合用藥;2.沒有治療用藥的病種用藥;3.作為治療未病的高端用藥。對于醫院開發而言,將來的主體策略無外乎三個:1.治療用藥的聯合用藥;2.替代治療用藥的作用,要讓疾病有藥可用;3.保健性質的高端人群自費用藥。
徐元虎:對于國家制定輔助用藥目錄,這并非要輔助用藥從市場上消失,不是說輔助用藥就一定沒有療效,而是為了更好地推進這些藥的合理使用。輔助用藥在政府的采購市場還是有生存空間的,但同樣面臨著降價的挑戰。到底哪些患者用了能獲益,那就需要企業更細化地去分析目標市場。
王恒:藥企該怎么做好營銷策略?第一,收集臨床證據;第二,積極地申請擴大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第三,扎扎實實做好專業化學術推廣,從藥品的療效、安全性、價格和使用方便四個維度去開展臨床推廣宣傳,使得臨床藥品回歸到療效、使用方便的本質。
宋建峰:輔助用藥在臨床的使用會受到限制,但是政府采購不會一刀切,個人認為只會限制使用,銷量受到影響。藥企應盡可能利用以前在臨床使用廣泛影響大的因素來開拓零售市場及第三終端,這不失為一個出路。
醫藥觀察家:不管最終哪些產品將被納入“國輔目錄”,輔助用藥行業都將迎來“巨震”,行業洗牌不可避免。在這樣的形勢之下,輔助用藥企業該如何做好新的產品戰略?又該怎樣進行終端布局?
王恒:“國輔目錄”的出臺會影響到藥企未來的研發方向,被納入目錄的產品被限制使用,在這類產品上能夠挖掘的潛力非常有限,而未來的產品又該往哪個方向走,便是我們所說的研發戰略。個人建議,研發戰略要根據向外看和向內看兩個方向去走。向外看,就是看整個外部大環境。未來慢病治療型藥、老年病相關的藥等都是藥企研發的方向。向內看,被列入輔助用藥目錄的產品,此前的銷量巨大,已經積累了在這個領域的大量醫生資源與醫院資源。將這些現成的資源與向外看相結合,其實就是這個藥企的精品戰略方向。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客戶基礎、營銷網絡、行業影響,結合外部的疾病機會、研發機會,兩相結合便是這個藥企的研發方向。只有把這個基礎做好,才能比別的企業做得更穩妥,發展得更快。
輔助用藥目錄的出臺,從大醫院到零售藥店,再到廣闊的鄉鎮衛生院,也就是所謂的第三終端,所造成的影響是逐級的。首先影響的是高端的大醫院,在這里國家的醫保監控,包括醫療體制的監管都會更強。零售藥店是個比較市場化的業態,受到的影響力相對較少。而廣闊的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等所謂的基層市場受到的影響會跟著大醫院走,但是相對滯后。藥企的終端布局,要多方面充分考慮。例如,在醫院終端,現在發展比較快的叫院外藥房,這是醫院終端的重要補充。在零售終端,現在占比越來越大的叫移動醫療,電子商務就是零售終端的重要補充。還有廣闊的基層醫院,民營醫院在其中又是一個重要的補充。藥企在營銷布局、終端布局上,其實都可以把這些新的業態、新的終端囊括進來,尤其是在產品的功能主治范圍內形成自己的治療特色,就仍然能夠找到新的增長點。關鍵是要加強臨床使用證據的收集,這樣才能證明你的產品不是輔助用藥,才能證明產品的治療價值。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