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醫藥行業的10個關鍵詞 哪個正在影響你?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1-1-1 打印內容
醫保國談
首先是2019年國談品種的落地,為了確保國談的權威性,政府還特意取消了15%的省級增補目錄。雖然國談的降幅巨大,因為快速解決了醫院準入和患者負擔問題,2019年國談品種多數都收獲了不錯的業績,所以2020年的醫保國談分外引人關注。
首先是國談規則的變化使得更多的新藥可以申請,今年從臨床推薦改為廠家申報后,初審合格的品種就達到751個,但最終能進的并不會超過去年的97個品種太多,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對于高度競爭的領域如PD-1等,國談就是推動市場格局重塑的大手?赡芤┖蟛拍苄紘務浇Y果,但消息靈通的股市已經開始異動了。在目前的單一支付體系下,其實最后的贏家是患者和支付方。
創新藥
隨著仿制藥和輔助用藥獲利空間急劇壓縮,以及政府對創新藥研發審批的加速,嗅覺敏感的公司數年前就開始大肆布局創新藥。眾多在跨國藥企研發部工作多年的海外華人攜手風投資本,在近十年成立了數以千計的研發型公司,一下子把中國在研新藥數量提升了一兩個量級,同時帶火了給研發服務的CDMO公司和新藥BD行業。
巨大研發投入也確實碩果累累,出來熱門靶點的小分子藥物國內全部都有跟進,大分子的ADC和雙抗國內也沒落下,CART等細胞治療也奮起直追。今年盡管被疫情分散了精力,國家依然批準了40個新藥,其中就有本土創新藥企業研發的澤布替尼,恩沙替尼,阿美替尼,奧布替尼和拉維達韋等一類新藥,還有一大群生物類似藥也先后獲批。這些新藥不僅提供了臨床更多選擇,也進一步拉低治療費用,部分還授權給國外藥企去海外上市。
IPO
感謝港交所18A新規和科創板對生物科技公司的扶持,2020年是以創新藥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年。這些成立不到十年仍在大幅虧損階段的公司,都可以憑借在研管線的預估就獲得資金追捧,還可以在美股港股和內地多地上市。這些公司絕大多數沒有收入并且每年虧損數億到數十億,但市值從大幾百億到二千多億,比每年營業收入近2000億的醫藥巨頭市值還高得多,至于是不是合理只有請時間這個朋友來回答了。
這些估值數百億的公司普遍只有數十到數百員工,大量環節外包或者產品依靠BD,優點是內部效率極高而且可以快速追逐熱門靶點,不像傳統藥企轉變節奏遲緩。缺點是商業模式未得到印證,以fast-follow為主的管線未必上市后有競爭力。產品營銷外包又獲利不多,建立自主營銷平臺又費時費力,再遇到新產品扎堆上市被砍價就更難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