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帶量采購”落地 給醫藥業帶來這些影響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2-1 打印內容
目前,仿制藥走的是一致性評價+集采的模式,創新藥走的是加快審批上市+醫保談判的路線。據此,中銀國際認為,對于仿制藥的定位,建立優勢的方向只能是工藝門檻有難度的品類或劑型改良型的仿制藥,而創新藥是當下政策友好且長期趨勢較確定的板塊,中銀國際認為完全的創新幾乎不存在于當下的中國制藥界,而且也不符合目前的政策和國情導向,相反改良型新藥(包括生物類似藥)才是當下醫保等政策環境下邊際收益最大的方向。
中銀國際更看好“me-better”、“me-best”研發管線。2018、2019 年國產新藥獲批繼續攀升,對于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和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來說,幾乎每家都有創新藥處于不同階段上。
而恒瑞、貝達等被多家券商看好。
恒瑞醫藥作為目前國內最強的創新藥企之一,目前其研發管線已經基本實現了對熱門靶點的全面布局,并從2018 年開始密集報批,進入了十年新藥研發的豐收季。長江證券預計,2020-2021年恒瑞的創新藥業務有望實現超100億元營收、超40億元凈利潤。具體品種方面,吡咯替尼有望成為me-better藥物,走向全球。
而貝達藥業也正在經歷創新藥的收獲期。目前貝達研發的恩莎替尼和帕妥木單抗都在申報期,預計2019年有望獲批上市銷售。同時,貝達還擁有多個腫瘤領域的新藥已經受理。
在目前的格局下,未來仿制藥盈利能力將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過去依賴數個核心大品種實現持續快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長江證券認為,這并不意味著制藥板塊失去了成長空間,在特色原料藥、高質量仿制藥等領域,仍然有許多優質企業的業務和盈利能力具備堅實的壁壘,能夠在抵抗控費壓力的同時繼續實現較好的持續增長。
仿制藥重構格局大幕已拉開,業內預測未來將是寡頭競爭的格局。這種情形下,創新藥頭部企業則被紛紛看好。雖然國內龍頭藥企均為仿制藥企業,但是從歷年研發投入以及構建的臨床研究、科技人才、專利壁壘來看,他們也是我國醫藥創新的主導力量。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