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改革紅利源于對300萬醫藥代表的“圍剿”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4-19 打印內容
自3月18日廈門開出國家“4+7” 城市集采中選藥品的第一張處方開始,帶量采購試點駛入快車道。
4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截至4月1日,全國11個城市已全部正式啟動實施試點工作,試點城市患者和醫保基金藥費負擔顯著降低。
記者獲悉,在藥企所關心的“用量保證”方面,試點城市的中選藥品采購量超過預期,有個別藥品的采購量在一些試點城市中甚至已經達到了合同量的數倍。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完善集中采購制度,加強中標藥品質量監管和供應保障,實現降價惠民。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及時全面推開。
親手打造了醫改“三明模式”的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詹積富表示,下一步對于治療所必需的藥品都應該盡快推行帶量采購,擠壓藥品價格虛高空間,以減輕群眾負擔。
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江濱認為,帶量采購擴大試點或全面推開,所面臨的難點是對藥品質量全品種全過程、臺賬式的高壓監管,隨著帶量采購品種數量的增加,如何建立高效長效的監管機制是關鍵。
試點城市保障采購量
在4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推進國家藥品集中采購試點,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注重精算,把賬算細。這樣既有利于醫保可持續,又有利于減輕患者負擔。
詹積富三個月前剛剛從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局長之位卸任。本月9日,在武漢健博會“醫改新政下的機遇與挑戰”高峰論壇上,這位醫改旗手表示,回扣是醫療、醫藥、醫保領域的“癌癥”,是引發醫生不正確醫療行為的主要原因。
在詹積富看來,醫改本質上就是一場反腐敗斗爭,長期的藥品耗材腐敗鏈條綁架了醫療。 “三明模式”便是從打破藥品利益鏈來作為醫改突破口,大幅度壓低藥品及耗材價格,找到了改革紅利的來源。
詹積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國家醫保局推行的帶量采購試點與三明市2012年的藥品采購制度改革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以量來換價,“帶量采購的量是指具體的數量,三明的量是指全市總體的用藥量”。
江濱認為,始于2012年的醫改三明模式是國家帶量采購試點的1.0版,在帶量采購、預付貨款、最低價獨家中標等方面有共同之處,但帶量采購試點與當年三明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現在以一致性評價為前提,“這樣就不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在確保中選藥品質量、供應和使用方面,也都有配套措施。一致性評價能簡化藥品采購、醫保支付和合理用藥決策。
1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明確按照試點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藥品總用量的60%~70%估算采購總量;招采合一,保證使用,有效壓縮企業銷售費用;同時保證回款,降低交易成本。醫保基金在總額預算的基礎上,按不低于采購金額的30%提前預付給醫療機構,有條件的城市可試點醫保直接結算。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