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藥行業的真正廝殺將在2020年拉開序幕
作者:界面新聞 來源:界面新聞 2020-1-3 打印內容
全國帶量采購的到來無疑進一步加速企業砍掉仿制藥項目、小企業直面關停,出走醫藥行業。
除藥品外,2019年10月藥監局發布了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的征求意見稿,這讓一直作壁上觀帶量采購的注射劑開始焦慮起來。雖然4+7中已經出現了注射劑的影子,但是更大規模的注射劑集采何時到來,在10月前仍是未知。
一致性評價是為集采鋪路已經是業內共識,有聲音預測2020年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將會正式發布,而緊隨其后的更多注射劑的帶量采購,也不遠了。
根據中信證券消息,近期山東藥玻已對一類玻璃模制瓶進行了擴產。注射劑的包裝企業已經率先開始行動了。
同樣是秋天,在帶量采購擴面中,印度瑞迪博士制藥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奧氮平片正式殺入局。亞寶藥業董事長任武賢算過一筆賬:印度藥企的產品完成一致性評價后再加上海關的稅費,和中國的本土產品不會差距太大。“中國兩千家以上的化學制藥企業,那印度藥企進來后也只是兩千分之一,我認為當前不會對中國制藥企業構成壓力。”
但是印度藥企殺入局后,這筆賬卻讓人心驚,這就意味著刨除關稅外,印度藥企仍有利可圖。
而在帶量采購后,印度藥企在國內也進入了活躍期,Natco與國內機構合作,啟動了吉非替尼中國的臨床;Cipla與創諾成立合資公司;太陽制藥和康哲藥業就兩個產品簽訂了在大中華區地區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許可協議;四環醫藥和Strides Pharma Science Limited的全資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
中印制藥的合作,終于從原料藥走向了制劑。而2019年,瑞迪博士進入4+7僅僅是印度藥企入華的一個小的開端,未來Natco的吉非替尼是不是目標集采,幾家合資公司具體的規劃,仍要等待未來的觀望。
從臨床到獲批,中間還有一段時間等待,2020年也許看不到大規模的殺入,但是一定能夠看到更多的行動。
在國內終點監控用藥、4+7的背景下,也有企業選擇產業走出去,比如昆藥。作為青蒿素產品出口商,昆藥已經在非洲地區建立了多年銷售網絡。2019年年初,昆藥集團董事長汪思洋就曾表示,昆藥到了從產品走出去到產業走出去的時候,“國際產能合作正在成為昆藥海外戰略轉型升級、另辟蹊徑謀發展的新利器。”
除昆藥外,也有企業開始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海外申請臨床試驗。同創新藥不同的是,他們試圖在海外復制以往國內的道路,而這一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也還要看2020年給出的答卷。
行業集中度的焦慮不止局限于工業企業,它蔓延到了藥品的每一個環節,從工業到流通,再到終端,沒有一環能夠不受波及,而在2020年,這些環節的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升。畢竟疫苗一票制的過程中,流通企業的出局已經是他們可以參考的經驗。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