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基礎知識重點必背:內環境穩態
作者:醫學知識點科普 來源:醫學知識點科普 2021-10-22 打印內容
生理學將機體生存的外界環境稱為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體內各種組織細胞直接接觸并賴以生存的環境稱為內環境。
人體內的液體總稱為體液,約占體重的60%。體液可分為兩部分:約2/3的體液分布在細胞內,稱為細胞內液,其余的1/3分布在細胞外,稱為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和腦脊液等。由于體內細胞直接接觸的環境就是細胞外液,所以通常把細胞外液稱為人體內環境。體內有些液體,如胃內、腸道內、汗腺管內、尿道內、膀胱內的液體,都是與外環境連通的,所以不屬于內環境的范疇。
內環境的穩態是指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如溫度、酸堿度、滲透壓和各種液體成分的相對恒定狀態。內環境的穩態并不是靜止不變的固定狀態,而是各種理化因素在各種生理活動的調節下達到動態平衡的一種相對恒定的狀態。穩態的維持是機體自我調節的結果。在正常情況下,由細胞代謝引起的營養物質消耗和代謝產物的產生,或由外界環境變化,如高溫、嚴寒、低氧引起的嘔吐或腹瀉等,都會導致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變化,從而干擾穩態。但機體可通過多個系統和器官的活動以及負反饋控制系統,使遭受干擾影響的內環境及時得到恢復,并通過與外環境的物質交換,使機體內環境的各種理化因素包括滲透壓、溫度、酸堿度、水、電解質及營養成分等都保持在一個適宜的相對恒定的水平,從而維持其相對穩定。
穩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義。因為細胞的各種代謝活動都是酶促生化反應,所以細胞外液中需要有足夠的營養物質、氧氣、水分、適宜的溫度、離子濃度、酸堿度和滲透壓等,細胞膜兩側不同的離子濃度分布也是可興奮細胞保持其正常興奮性和產生生物電的基本保證。如果內環境的理化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或急驟變化,超過機體本身調節與維持穩態的能力,那么機體的正常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如高熱、低氧、水和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等都將損害細胞功能,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維持穩態是保證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