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在IPO路上的創新藥企該拿什么證明自己的實力?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22-1-14 打印內容
大浪淘沙,大海撈金,醫藥企業的IPO之路注定是一場速度與實力的較量!在過去幾年里,醫藥企業IPO早已經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那么又該拿什么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呢?對于該實力的評判標準有沒有新的變化,指標又該幾何呢?當整個行業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資本市場里聽風是雨的時代似乎將告一段落,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日子正在緩緩靠近。
資本市場不是一場單純的利益博弈游戲,而是企業實力與價值的評判關卡
回顧來路,政策、人才、資本等多鼓齊鳴,創新藥產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在此大背景下的創新藥企業上市熱情高漲。據證券時報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共有19家創新藥企業成功登陸港股和A股市場,登陸資本市場的創新藥企業數量為歷年之最,而2022年逾20家創新藥企業有望上市刷新此記錄。但引吭高歌的路上并不是家家歡喜,對于眾多創新藥企來說,既喜又悲,喜的是19家小型創新藥企成功上市,悲的是不少創新藥新股破發。2021年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19家創新藥公司中,已有11家處于破發狀態,占比六成,其中有8家上市首日即破發,包括2家A股上市公司,6家港股上市公司。
醫藥新股中簽“躺賺”的時代正在遠去,頻頻遭遇破發的原因,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趨于穩定、醫保控費、集采常態化等客觀因素助推投資市場回歸理性;另一方面是政策標準的提高與市場供給側結構的優化也加速資本估值從價格向價值轉化。除了新股破發,之前“上岸”的老股腰斬,流動性不足等問題也逐漸顯現。預期和現實之間總是存在一段距離,而這段距離的意義就是驅動現實不斷向預期前進。醫藥企業IPO之路這些問題的暴露恰恰讓資本市場和醫藥企業都警惕起來,資本市場開始斟酌之前的投資邏輯是不是有待進一步優化,醫藥企業開始思索如何才能取得真經。
畢竟資本市場不是一場單純的利益博弈游戲,而是企業實力與價值的評判關卡。
從過關這點來看,打鐵還需自身硬
近年來,IPO的政策正在收緊,門檻正在提高,著重強調科創版“硬科技”定位,嚴防研發投入注水、突擊購買專利、夸大科技技術標準和科創技術標準、分類不準確等情形。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企業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技術依賴型企業自然會被篩掉。2021年就報道有多家醫藥企業被IPO拒之門外,折戟的原因無外乎是“硬科技”還不到位。如海河藥物科創版IPO被否,是因為其“License-in”的研發和商業模式體現出自身存在技術依賴的風險。又如吉凱基因“登科”失敗,上市會現場問詢的問題也包括了其技術先進性和科技創新能力。
上篇:
下篇: